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甘肃沙棘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开疆拓境

来源网址:http://www.qzcynt.com/

    甘肃沙棘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但相关产业却长期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状态,仍难形成真正的产业。甘肃沙棘企业一方面缺乏研发能力,产品含金量低,难以形成支撑市场的品牌,在消费市场大都昙花一现;一方面又望着眼前金灿灿的沙棘林却畏手畏脚,守着“金山”叫苦叫穷。因此沙棘产业发展要与高海拔地区贫困群众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双重优势,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公司沙棘项目起步晚,一定要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控制好质量,要能够支撑起创之不易的品牌才能打开市场,这些为中亚高原公司等一批有志于沙棘产业的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甘肃沙棘资源丰富,产业亟待升级

    沙棘是新兴的浆果类果树,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沙棘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等19个省和自治区,8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是黄土高原及其它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甘肃沙棘资源得天独厚,据最近专业学术资料和官方不完全统计,目前省内天然和人工沙棘林面积位居全国前三。

    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号称第二代水果,素有“高原黄金”、“维C之王”的美称。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的沙棘产品主要为沙棘原浆、沙棘果油、沙棘籽油、沙棘果粉、沙棘茶、原花青素、沙棘黄酮等。国际上,沙棘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进口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对沙棘全方位、多用途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显示出沙棘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美国、欧盟等市场年增长率在30%以上,日本需求量年增加率20 %以上。而国内食品、化妆品行业因国外巨头的大举进入,对沙棘产品的市场需求更是以25- 30%的速度增长。沙棘已成为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及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重要经济植物资源。

    虽然甘肃沙棘资源丰富,位居全国前列,但对沙棘的开发利用不但远落后于山西、陕西等主产区,甚至落后于一些次产区。据甘肃科研机构调查,本地沙棘产业开发主要为国内外加工沙棘浓缩汁、沙棘黄酮、沙棘油等原料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企业,长期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状态,难以真正形成产业。

    甘肃中亚高原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中亚高原公司”)总工程师邹绍华对国内沙棘产业浸淫已久,曾先后在多家沙棘、啤酒等酒饮产品开发企业工作,并在这些企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分析,与国内诸多沙棘产品开发加工企业有过交集,目前担任该公司沙棘项目(产品)开发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邹绍华分析称,目前在甘肃的沙棘产品生产企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收购沙棘果,通过简单压榨工艺获取沙棘籽、果泥(含黄酮)、沙棘清汁等初级产品,向上游企业销售原料,此类小企业在沙棘主产区分布较广;第二类是已有中高端产品的企业,包括沙棘果(籽)油、沙棘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此类企业以民营企业占绝对数量,仅有少数属于国有企业的分支机构。考虑到生产成本问题和对资金积累的需求,民营企业多走代加工路线,但他们有产品研发能力和不断成熟的产品市场,随时有可能上生产线,向产业化发展。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研究员孙存普教授(右)在渭源县就“渭河冰泉”水源地生态和沙棘产业发展进行考察

    充足的天然沙棘资源并不会让涉猎企业全活下去,“走一路死一路”,邹绍华形容甘肃近10年沙棘企业的现状。而这些企业都是长期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状态,可以说留给市场的印象也只有沙棘饮料了。市场的杀戮不会停止,目前在甘沙棘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邹绍华说,这也包括某些国有企业的分支机构,有的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但与甘肃截然不同的是,近邻陕西、青海的沙棘产业却发展得风生水起。“青海有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最少三家,他们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生产线,产品附加值较高;咸阳、西安已经成了甘肃沙棘产品的代加工基地,山西更不用说了”。在历经多年的考察之后,邹绍华感慨的说。

    陆喜林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中亚高原牌沙棘系列产品线已经初步形成,沙棘果汁经过半年时间的推广,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前景可期。公司邀请了食药品专家与沙棘产品研发人员一道对现有沙棘果汁从包装和配方、口味上做了一次行之有效的优化,2016年伊始,第二代沙棘果汁、沙棘酒品、沙棘叶茶和提纯的果粉饮品等中高级产品将逐步上市销售。目前由中亚高原公司投资的药业公司厂房等基础设施已经竣工,届时公司将加大同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已有产品线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好的沙棘健康产品。

    甘肃数百万亩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庆阳、甘南、定西、张掖等市、州,人工林已超天然林面积。每至深秋沙棘果成熟,林区乃至公路两侧漫山遍野披金挂红,放眼望去似一座接一座的金山。

    沙棘产业的发展难题不仅限于产品的开发,作为主要原料的果、叶采摘难题几十年来在国际上一直难能突破。沙棘林一般成丛生长,利刺密布,而沙棘果小柄短且与枝条几乎粘连在一起,极难采摘。目前对天然沙棘果的采摘仍然采取剪枝条的方法,导致产量低成本又高。不仅如此,如果对某一地区放任采摘,将对林区和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邹绍华举例说,他曾在一家沙棘企业任职期间实地考察过当地群众在天然林区的采摘过程:先剪掉外围能够得着的果枝,然后砍掉有妨碍的主杆继续延伸采摘,而且天然林一般树形高大,人站立在地面很难够得着果枝,所以大树会被连根砍倒。沙棘果的采摘都在秋末冬初,林区植被极其干燥,与其说滥伐滥采对生态带来的破坏是局部,由此可能引发的火灾将是毁灭性的。鉴于责任重大,这家公司不得已临时停止了在这一地区的收购业务。虽然天然沙棘的采摘效率低,但一个成年人每天的采摘收益也在100-150元之间,秋冬3个月的采摘对收入相对很低的山区农牧民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靠近林区的沙棘企业不敢放量收购。没有了企业的收购,农牧民的收入也相应减少。

    早在10年前,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学者在做了大量调研后就指出,甘肃省造林中仍以沙棘的生态作用为主,而将其作为生态、经济效益具佳的兼用树种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沙棘发展缺乏统一的、较为科学的规划,对沙棘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处于重生态效益,轻经济效益的发展状态。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沙棘资源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林业经济的增长点,充分认识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甘肃省林业厅造林产业处处长薛高文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甘肃天然沙棘林资源丰富,如何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林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在想办法。而目前的管理措施是企业向林区所在地县政府打报告并得到县级林业主管单位的批准即可采摘。对此,一位沙棘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要想得到林业部门的批准,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写保证书,企业要承担有可能发生的滥采滥伐和林区火灾,而企业对自由采摘的农牧民并没有管理职权和能力,因此即使已经取得许可的规范性企业并没有太大信心收购相对固定区域的果枝原料。相反的是,以压榨沙棘籽、果泥原料为业的零散加工户却遍布沙棘产区,相比规范性企业,他们不会担心太多。

    中亚高原公司董事长陆喜林认为,企业要获取自然资源就必须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意识。企业在取得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前期应对当地有采摘意愿的贫困农牧民分片进行包括林区安全、果枝优选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中期明确采、收双方责任,并划片采摘业务承包,挂牌采摘专人督察;后期不收非承包渠道的果枝。对现有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一方面可鼓励和帮助贫困农牧民在农闲季节合理创收,增加家庭收入;一方面又能缓解企业因基地种植周期长、投入资金大而带来的原料不足问题。陆喜林说,目前公司正在完善相关规划和制度,希望能尽快与沙棘产区政府和林业部门达成共识,获得支持。

    培育高效沙棘种植基地带动群众脱贫

    

    中亚高原公司所在地漫山遍野的沙棘林

    甘肃共有86个县区,2015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达43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近几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1236”扶贫攻坚计划、“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行动,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凝聚了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中亚高原公司所在的渭源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漳县、岷县、卓尼等县长期在国扶贫困县之列。这些县所在地恰恰是甘肃沙棘林面积最丰富的地区,发展沙棘产业得天独厚,也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热切期盼的。

    “下一步,企业将重点围绕贫困户增收,以贫困户包赢不包亏为原则,创新模式,采取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两个重点,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陆喜林介绍说:一是培育“企业+退耕还林”模式,实施生态扶贫。结合退耕还林,积极发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在退耕还林地内引进种植俄罗斯大果沙棘,企业免费培训技术,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贫困户增收;二是培育“企业+土地流转”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在重点贫困村积极探索企业建立基地、贫困户流转土地入股、并常年务工的扶贫模式,对贫困户采取优先土地流转、优先提供良种、优先收购产品、优先安排用工、优先入股分红“五优先”原则,计划五年内流转土地10万亩,建设俄罗斯大果沙棘种植基地,发展沙棘产业,达到既满足企业全负荷生产原料需求,又可形成新型沙棘富民产业,带动贫困群众长期增收。初步测算,沙棘2-4年挂果后,丰果期每亩可产沙棘果2吨左右,按目前市场价每吨5000元,可实现年增收8000—10000元。

    因为肩负公司沙棘产业的规划重任,邹绍华每天都在关注国内市场动态。他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沙棘果汁大多采用原始落后的不符合国家卫生条件方法生产,产品质量差,调配饮料时大量采用添加剂进行调整,稍大一些的饮料企业由于顾及企业的长远生存发展,近几年开始采用自己生产的沙棘果汁。邹绍华称,考虑到顺应国际消费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国内的品牌饮料企业一直在关注沙棘,但任何一家品种大的饮料企业推出一个浆果类的产品,每年的原料需求量都要在5000吨以上才可以。考虑到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商和充足的原料供应,这些企业不敢轻易在市场上推入沙棘饮料。

    “从市场来看,沙棘果汁的市场和生产供应处正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有需求,大企业在门边观望,想进又不敢进;市场上小企业地方品牌在沙棘饮品上发展的红红火火。要把沙棘产业做大做强,只有通过规模化种植,工业化、标准化综合利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陆喜林对建设自己的沙棘种植基地充满信心。

    中亚高原公司位于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黄香沟自然风景区,是渭源县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培育起来的甘肃民营企业新秀,其优质的资源得以发掘与良好的市场运营离不开当地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协调和支持。“渭河冰泉”水源地即是灌装工厂所在地,方圆百公里无工农业污染源。黄香沟森林密布,地势峻峭,夏日层峦叠翠,冬天积雪覆盖,毗邻被誉为“陇上香格里拉”的双石门风景区(渭河源头风景区)。这里有目前国内为数不多高海拔、保持净美、原生态的涌泉区域,山泉汩汩流淌,水温四季保持在4-6℃,清冽甘甜。“渭河冰泉”取水区海拔超2650米,涌泉采取全封闭处理,以保证进入灌装线的每一滴水都来自地下矿泉。 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渭河冰泉”水质达到国家矿泉水标准。

    凭着渭河源头风景区优质的水源地,陆喜林将达到矿泉水级别的水当一般山泉水包装上市。从2015年9月投放市场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小牛试刀,“渭河冰泉”与“中亚高原”牌沙棘果汁在12月中旬短短几天时间已签下八千万元的销售订单。陆喜林对记者说,公司要把生态继续往上游做,生态搞好了,才有好的水源地,水资源才能持续发展。“订单的激增并不是我们的宣传做得好,而是因为我们的水源地有着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陆喜林称。

    而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亚高原公司在企业帮扶助推精准扶贫活动中已采取了多种帮扶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一是 “企业+金融+带动”模式。公司抢抓省、市、县实施精准脱贫专项贷款机遇,针对无经营能力但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按照“入股分红、公司保底、利益共享”的带动模式,贷款500万元,对100户贫困户每年按照不低于7.5%进行固定分红,户均可直接增收3750元;二是 “企业+培训+劳务”模式。企业优先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吸收27名贫困户固定到企业常年务工,人均务工年收入24000元。其中,对22名贫困户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吸收到企业技术岗位工作;对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5名贫困户吸收到企业从事保洁、门卫、搬运等工作;三是 “企业+网点+营销”模式。企业在陕西、山西、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兰州、定西、天水等省内外设立销售网点26个,吸纳有发展愿望和市场意识的30多名贫困群众从事销售工作,人均当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记者 李虎)